服務熱線
0316-5790393
PROUCTS LIST
離子交換樹脂發展的簡況怎樣
離子交換現象早在18世紀中期就為湯普森(Thompson)所發現。直至1935年亞當斯(Aclams)和霍姆斯(Holmes)研究合成了具有離子交換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即*批離子交換樹脂——聚酚醛系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和聚苯胺醛系弱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離子交換樹脂的大發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當時美國和英國一些公司成功地地合成了聚苯乙烯系陽離子交換樹脂,在此基礎上又陸續開發了交換容量高、物理-化學穩定性好的其他聚苯乙烯系離子樹脂,相繼又開發了聚丙烯酸系陽離子樹脂。20世紀60年代,離子交換樹脂的發展又取得了重要突破,美國羅姆-哈斯公司(RohmanesHass)和德國拜耳公司(Bayer)合成了一系列物理結構和過去*不同的大孔結構離子交換樹脂。這類樹脂除具有普通離子交換樹脂的交換基團外,同時還有像無機和碳質吸附劑及催化劑那樣的大孔型毛細孔結構,使離子交換樹脂兼具了離子交換和吸附的功能,為離子交換樹脂的廣泛應用開辟了新的前景。
離子交換樹脂和它的應用技術的發展一直是相互促進、互相依賴的。承受離子交換樹脂的發展,樹脂應用技術也在不斷改善,開始是間歇式工藝,很快就發展到固定床工藝,20世紀60年代后逆流技術及連續式離子交換工藝,雙層床技術等獲得了很快的發展,這些新的應用技術和工藝的開發,使離子交換樹脂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更加有效的經濟。20世紀70年代后,人們正以極大的興趣,注意著熱再生離子交換技術的發展。
離子交換樹脂發展的簡況怎樣
我們多年的生產實踐,對這種樹脂鐵“中毒”的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離子交換樹脂表面被鐵化物覆蓋或樹脂內部的交換孔道被鐵雜質等堵塞,使樹脂的工作交換容量和再生交換容量明顯降低,但樹脂結構無變化,這種現象叫樹脂的鐵“中毒”。④水中含有大分子有機物。陽樹脂的鐵“中毒”一般只發生在以食鹽為再生劑的軟化水過程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鐵以膠態或懸浮鐵化物的形式進入鈉離子交換器后,被樹脂吸附,并在樹脂表面形成一層鐵化物的覆蓋層,阻止了水中的離子與樹脂進行有效接觸;另一種是鐵以Fe2+形式進入交換器,與樹脂進行交換反應,使Fe2+占據在交換位置上。